【育兒心得】孩子參與合唱訓練有助全人發展 音樂老師媽媽:毋須太早選定一樣樂器

育兒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8/19 17:59

分享:

分享:

3名子女先學低音大提琴,因低音大提琴可獨奏和合奏,也可參加樂團,有很多出外演出機會。(受訪者提供)

育有4名小朋友的音樂老師鄭李宛穎(Rhonda)是子女的閱讀指導,也啟蒙孩子對唱歌的自信。Rhonda謂自己並非全能家長,首要任務是顧好小朋友功課和自律,指導他們專心學好一種樂器,再發展另一種。

Rhonda曾任教小學中文科及負責帶領合唱團,其丈夫Edmond也是音樂老師,二人同時修讀音樂碩士,特別選修幼兒音樂教育,現育有4名子女,分別是12歲的Alison、10歲的Adrian、6歲的Anthony和7個月的Aaron。

Rhonda和丈夫Edmond對小朋友教育崇尚自由發展,希望他們從小喜歡音樂。(由左至右12歲Alison、7個月的Aaron、6歲Anthony、10歲Adrian)。(受訪者提供)

Rhonda的子女也是自細參加合唱團,2年前他們因緣際會接手由音樂家石信之創立的www.hkcoc.com.hk。她擔任課程總監,延續自己對合唱的心志。

她謂:自己很喜歡唱歌,也鼓勵子女參與音樂劇訓練,因孩子自細習慣站出來唱,其表達力和自信心也會強些。

我們很欣賞本來合唱團的文化,不是只挑選富天分的小朋友才重點培訓,而是人人都可以踏台板、作獨唱或當主角。

而他們雖然教音樂,但不巴望孩子日後當音樂家,更毋須他們太早學樂器,但期望他們有機會接觸。

Rhonda解釋,唱歌有助小朋友全人發展,也是孩子天性,不應設立太高門欖,並要讓孩子常公開表演。

他們通過合唱訓練,學習到發聲、運氣、聲綫及語調運用、語言能力;音樂內容也領略到音感、節奏、力度(大細聲)、速度、情感,其實這些有助日後孩子的信心建立。

合唱團是盡量安排學員接觸不同樂曲,例如為每一季訂立一個主題,每半年有至少1次公開表演,每一級的小朋友,每季度都會學習到該主題的20首歌,當中包括兒歌、民歌、廣東兒歌、民俗樂曲及音樂劇選段。

通過合唱訓練,小朋友會學習到發聲、運氣、聲線及語調運用、合唱技巧。(受訪者提供)

不急於學樂器

除了7月大的細仔,3名兄姐們同有學習合唱、聲樂、並先學低音大提琴,大女兒Alison是在考了低音大提琴5級後,Rhonda才答應她可以開始學鋼琴。

小朋友雖然有能力學兩種樂器,但針對身心發展,先學習有群體參與的會較好。因低音大提琴可獨奏和合奏,也可參加樂團,有很多出外演出機會,所以鼓勵他們由細先學一樣。

兩姐弟更曾加入共融管弦樂團受訓,團員中有自閉小朋友、長者、肢體殘障樂手和視障人士。期間曾主動去訪問了一位獨臂的小提琴手,理解對方學音樂的歷程。她認為這些體會對他們處理人際和尊重音樂,是很重要的經歷,讓姐弟一下子長大了很多!

他們每天回爸爸音樂中心做完功課後,要負責清潔。(受訪者提供)

學音樂需要想像力

在香港有幾項主流音樂教學法,她偏愛來自瑞士、教師資格考核難度極高的「達克羅氏」教學法,教學法歷史悠久,卻吸引各地音樂老師,近十年她爭取時間到海外進修,望把教學法注入合唱團訓練中,現嘗試用來教授3歲至5歲小學員,用全個身體去學習音樂。

她謂音樂課堂是密集地玩遊戲,但所有動作都有音樂目的。

教學法很注重唱歌、即興彈奏,沒有既定教材和樂曲,達克羅士老師可選擇不同的民歌,加入創作活動,構思教案時,老師也會參考前人的活動,但最主要是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她與三仔Anthony一起參加由美國達克羅氏大師在港舉行的幼兒達克羅氏教學法工作坊。

Rhonda覺得「達克羅氏」藝術性很高,講求老師跟學生互動,把音樂傳達,強調音樂要同人分享,一起玩,跟自己想法對齊。

教學過程,常需要學生把身體作回應,小朋友在活動中,學到以動作表達不同的節拍,也聽到老師演奏快慢、輕重音符,他們對用動作回應樂此不疲,一些好動的小朋友最能在活動中展示創意。小朋友學樂器,不只是彈準了音便算,應要掌握自己的身體,才可感受樂曲細緻微妙的變化,哪裏流暢?哪裏有重和輕、快與慢?以後學樂器較能流露曲中深邃的情感。

她任教初班時,通過呼拉圈和氣球等道具設計活動掌握節奏感,訓練聆聽指令及練習大肌肉協調。(受訪者提供)

善用暑假

在疫情下,小朋友多了時間在在家,她坦言也擔心過子女們只看電視,故特別把早上時段把自己工作室變成課室,安排模擬返學時間,讓他們早上運動、閱讀和學樂器,建立生活規律她謂也意外發現到子女們之前各有各忙,現在多了時間自由玩耍,大家多了溝通和遊戲,生出很多創意。

暑假開始後,他們會天馬行空去創作遊戲,例如用紙張自製忍者劍,家姐作歌仔,帶弟弟一起JAM歌,一起唱聲部。

孩子們由卡通電影中得到靈感,用廁紙筒及游戲卡製作名為「Dragon Eye」的光影小玩具。

記者:胡麗珊